业内人士:裁判作假偏向,关键判罚利己,小判罚利对方。

2025-07-15 04:09:00

在7月14日,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赌徒当掮客:判决书里的假球产业链》。此文揭示了足球领域中踢假球现象的严重性,以及查处此类事件的难度。

文章中,多份判决书披露了朱宏兴等人的涉案情况,详细描述了涉案球员操控比赛的隐蔽手法。他们利用前锋的消极进攻、守门员的假装扑球以及其他球员刻意减少有效进攻等方式,共同制造比赛的“假象”。一位拥有教练员等级证书并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足球比赛的变化多端使得造假难以被辨别,有时即便是业内人士也难以判断是否为假球。

更为复杂的是,球员之间使用特殊暗号进行沟通。例如,当有球员带着绷带进场,拆下绷带就意味着即将放水,这暗号在场外观看直播的人眼中是难以察觉的。裁判作假同样难以界定,有经验的裁判在接受任务时,会在关键判罚上偏向某队,但同时也会在不影响大局的判罚上偏向对方,以此增加查处的难度。

近年来,中国足协在面对足球领域的“假赌黑”问题时,采取了严厉的高压整治措施。同时,也针对裁判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将职业联赛裁判选派权收归足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对于欠薪问题,不少球员表示因俱乐部欠薪而被迫参与假球,这也成为了假球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中国足协副主席杨旭在职业联赛专题新闻通气会上表示要“加大清理欠薪、欠款工作的力度”。

除了整治措施外,中国足协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2024年底的职业联赛专题新闻通气会上,中国足协明确了2025年赛季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特别强调要剑指足球领域的“假赌黑”顽疾。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将为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虽然足球领域的假球问题仍然严峻,但中国足协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足球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健康、公正的明天。